?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推進防震減災文化建設,促進防震減災事業又好又快發展,提出如下意見。
一、推進防震減災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一)防震減災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組成部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要傳承創新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化成果。防震減災文化是人民群眾在防震減災探索實踐中形成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也是防震減災事業發展和地震部門加強自身能力建設、履行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職能過程中創建的特色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組成部分。
(二)防震減災文化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全社會對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國家、人民和社會需要更高質量的地震安全服務。通過防震減災文化建設為減輕地震災害損失做貢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與時代要求,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
(三)防震減災文化建設是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的重要保證。最大限度地減輕地震災害損失,是防震減災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核心價值取向。防震減災文化是防震減災事業保持健康與活力、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保證,它在彰顯防震減災社會價值、凝聚防震減災工作者共同理想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防震減災文化是地震部門干部職工全面發展的內在需求。大力推進防震減災文化建設,是全面提高干部職工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途徑,是不斷滿足干部職工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實現干部職工全面發展的內在需要。
二、防震減災文化建設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總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以防震減災事業科學發展為主題,以滿足人民群眾防震減災文化需求、踐行防震減災根本宗旨、凝煉和弘揚防震減災行業精神為著力點,宣傳減災理念、傳播減災知識、提升隊伍素質,堅持面向行業、面向社會,不斷提升文化的引領力、凝聚力和影響力,促進防震減災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二)基本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滿足政府、社會、公眾和地震部門對防震減災文化日益增長的需求,充分發揮人的主體作用,努力使人民群眾成為防震減災文化建設的積極參與者、發展成果享有者。
--堅持繼承創新??偨Y經驗,把握規律,推動防震減災文化與防震減災業務工作特別是地震科技創新深度融合,凝煉和弘揚行業精神,創新內容形式和傳播手段,打造具有時代特征、行業特點的文化品牌。
--堅持普及提高。加強防震減災業務、服務、科研工作的宣傳,加強防震減災科普知識宣傳教育,提升全社會防震減災意識和能力,提高干部職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
--堅持統籌兼顧。統籌防震減災業務工作與文化建設,統籌服務社會與服務地震部門,統籌服務事業發展與服務人的全面發展,不斷增強防震減災文化軟實力。
(三)總體目標。
--引領事業發展能力明顯提升。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凝煉和培育防震減災行業精神,進一步增強干部職工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引領防震減災事業向更深層次、更寬領域、更高水平發展。
--服務社會能力明顯提升。社會發展需求進一步滿足,公共服務領域進一步拓展,全社會對防震減災工作的認知度進一步提高。公共服務產品更加豐富,地震科技惠民能力明顯提高,科學減災理念、全面預防觀深入人心。
--創新發展能力明顯提升。創新發展理念牢固樹立,社會管理能力顯著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明顯增強,文化與防震減災工作三大體系深度融合,科學防災、依法防災、合力防災的機制更加完善。
--隊伍綜合素質明顯提升。干部職工文化自覺普遍增強,整體文化素質明顯提升,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各類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動積極分子不斷涌現。
三、防震減災文化建設的主要任務
(一)加強防震減災公共文化建設。
1.加大防震減災宣傳工作力度。深入挖掘和發揮科研院所、高校、出版、培訓部門、宣教部門的文化功能。充分利用大眾傳媒尤其是新興媒體,宣傳科學減災理念、全面預防觀,展示防震減災業務、服務、科研工作,展示防震減災工作者的精神風貌,使社會各界了解、關心、支持和參與防震減災事業發展。掌握當今社會大眾傳播的特點和規律,提高地震突發事件的媒體應對能力和輿論引導能力,及時主動滿足公眾的關注和知情需要。建立地震部門的形象標識系統,推進防震減災題材的文藝創作,打造具有一定社會影響力的精品力作,形成防震減災文化品牌。
2.拓展防震減災公共文化服務。增強公共服務意識,加強公共服務職能,挖掘地震科技潛力,豐富公共服務產品,擴大公共服務覆蓋面,打造公共服務平臺,建立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務體系。加強公眾防震減災意識教育,提升公眾減災科學素質。整合力量,建設功能強大、資源豐富的防震減災信息共享網絡。繼續推動防震減災科普宣傳進機關、進學校、進企業、進社區、進農村、進家庭,努力實現全面覆蓋和家喻戶曉。繼續推動地震安全農居、安全校園、安全社區等建設,改善城鄉設防現狀。
3.推進防震減災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以國家加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為契機,積極主動將防震減災文化融入文化館、博物館、圖書館、科技館、青少年宮、村鎮社區綜合文化站(室)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加強資源整合、共建共享,發揮公共文化資源的優勢作用。以應急避難場所、防震減災示范點、地震紀念館、地震應急救援訓練基地、地震臺站等為依托,建立健全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普及地震災害防御科學知識,培訓搶險救災、防震避震和自救互救等技能。提高地震文物、地震遺址保護利用水平。
4.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活動。通過講學交流培訓、合作研究、援外臺站建設、國際救援、科學考察等途徑,加強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服務國家整體外交和國際人道主義事務,展示和傳播中華文化特別是防震減災文化,展現我國文明、民主、開放、進步的良好形象。
(二)加強地震部門自身文化建設。
1.堅持科學理論武裝。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深入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學習教育,推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向深度和廣度拓展。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黨的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貫穿到防震減災工作各個方面。引導干部職工在真學、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
2.加強學習型組織建設。堅持以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為重點,以提高思想政治素養為根本,繼續推進學習型組織建設,進一步完善學習的長效機制,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走進黨的組織生活,走進防震減災"3+1"工作體系,融入群眾性文化活動。
3.弘揚防震減災行業精神。大力弘揚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弘揚地震部門"艱苦奮斗、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優良傳統,進一步培育和凝煉新時期防震減災行業精神,深入開展行業精神教育實踐活動,創新和豐富防震減災文化,樹立地震部門的良好形象,引領事業科學發展。
4.推進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堅持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行業風尚,重點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分類制定防震減災工作者職業道德規范和文明服務標準,加強先進典型學習宣傳。培育科學高效管理文化,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干部職工法律素質和行政執法能力。以創建文明單位為重點,深入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活動。引導社會志愿服務,協調推進城鄉共建、社區聯建、軍民共建。
5.深化廉政文化建設。堅持把廉政文化建設融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全過程,進一步豐富載體,創新形式,突出主題,實現廉政文化宣傳教育的全覆蓋,增強廉政文化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引導廣大黨員干部牢固樹立秉公用權、廉潔從業的價值觀念,知榮辱、講正氣、促和諧、樹新風。
6.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充分發揮工青婦等群眾組織、老年大學的作用,調動廣大干部職工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支持職工業余文化團體活動,鼓勵和扶持干部職工中涌現出的各類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動積極分子,努力培養一支骨干隊伍,積極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性文化、體育活動,不斷提高文化活動的內涵和水平,培育干部職工良好的文化素質。
7.建設行業文化陣地。建立中國地震檔案館、陳列室。加強電子圖書館、數字地震科普館、展覽室、職工活動中心、老年大學等文化場所建設,完善文化基礎設施平臺。重點辦好行業出版和報刊,加強網站建設,發揮行業文化陣地作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完善工作機制。把防震減災文化建設擺上重要位置,與業務工作統籌謀劃,同部署、同實施、同檢查。建立健全黨組(黨委)統一領導、黨政群齊抓共管、主管部門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分工負責、干部職工積極參與的工作體制和工作格局。要結合實際制定文化建設實施方案,切實推進文化建設。
(二)納入總體規劃,保證經費投入。把文化建設納入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總體規劃,納入基層黨建和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之中,把文化載體建設融入基本建設項目設計之中,逐步加大經費投入,保障文化建設順利進行。
(三)做好督促檢查,發揮示范作用。要將文化建設的工作內容納入年度黨建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總結。中國地震局每兩年召開一次黨建、精神文明和防震減災文化建設的相關會議,總結交流工作經驗,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作用,不斷推動防震減災文化建設。
轉載自:中國地震信息網